李建軍 張丹俊
發表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年第8期
我院老師李建軍和其博士研究生張丹俊的合作研究論文“中小企業金融排斥程度的省域差異”發表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年第8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建立起能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從企業部門看,各類企業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方面存在不平等,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獲得銀行、證券等金融服務方面處于優勢地位,而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經濟單位等面臨的金融排斥問題比較嚴重。盡管這些年金融改革深化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正規融資為主渠道的中小微經濟體等承擔了較高的融資成本。通過正規金融體系融資難,通過非正規金融體系融資貴成為中小企業金融排斥的主要表現。
中小企業金融排斥過去多以“融資難”問題表現出來,由此,理論研究重點是關注融資難的成因、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分析視角多是從企業内部和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展開。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小企業融資難局部原因,但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和綜合政策應對框架。融資難作為中小企業金融排斥的表象,金融排斥的影響因素需要深入挖掘,這是客觀解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所在。
理論上,本文基于現有金融排斥理論,結合Chakravarty and Pal(2010),Kempson and Whyley(1999)提出的評價标準,加入信息機制排斥,提出金融排斥的三大類指标:金融供給方主動排斥、金融需求方排斥以及技術條件排斥。中小企業金融排斥指數設計上借鑒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編制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方法,構建五維度中小企業金融排斥指标體系,設計省域中小企業金融排斥指數并測度構成因素的貢獻度。
通過構建中小企業金融排斥指數,對我國不同省域金融排斥指标體系的分析結果表明金融排斥省域差異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中小企業自我排斥程度較輕,而中西部地區較重;金融供給方排斥因素占主導,其中地理排斥影響最大;技術條件排斥略大于金融需求方主動排斥。因此,減緩中小企業金融排斥需要從不同地區金融服務供給者與信息機制建設等方面入手,同時引導企業降低自我排斥,提升融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