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對金融危機進行全面和深刻的反思,分析金融危機及其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造成的影響,并提出系統的危機應對方案和具體的政策操作措施,為我國當前制定政策方案與改革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據和支撐。本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課題從各個角度對危機的基本特征進行總結,探讨本次金融危機是否會導緻人們對以結構性金融産品為核心的金融創新活動的重新認識,并改變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則和國際金融監管體制,不僅有利于我國及時制訂和調整有關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而且對于繁榮和發展現代金融危機理論、宏觀經濟穩定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通過對美國金融危機根源和相關政策反應的深入研究,為我國的相關政策實踐提供有價值的經驗教訓。通過分析金融危機期間美歐各國政府的救援措施及其有效性,可以為中國政府如何應對資産泡沫和金融市場動蕩提供重要的經驗和參考。
第三,為解決我國面臨的一些中長期結構性問題,減少各種經濟失衡現象,促進經濟與金融的長期穩定,提供決策思路和具體建議。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應對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而且還有利于我國經濟和金融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本課題的總體框架由理論分析與經濟形勢研判、系統應對方案和具體操作措施三個層面構成,在具體操作層面又包括短期措施和中期措施。短期措施立足于應對經濟下滑和失業增加,中期措施立足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首先,理論分析與經濟形勢研判層面。從宏微觀層面,全方位、多角度透視和剖析全球金融危機的基本特征、主要根源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本次金融危機對于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讨論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的外溢效應,并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未來走勢及發展前景進行展望,務實課題的研究基礎。
其次,系統應對方案層面。在深入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後,着眼于全球經濟調整、國内經濟周期性下滑和經濟結構轉變等國際國内新形勢,設計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系統方案和總體框架,并對各種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
再者,具體操作措施層面。在短期内,深入讨論如何協調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配合外貿政策、彙率和資本管制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和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從中期來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調整,中國需要界定經濟增長源泉的合理邊界,調整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微觀層面的政策議題包括如何關注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中觀層面的政策議題包括,如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開放,加快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強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放松服務業管制;宏觀層面的政策議題包括,如何調整資本管制政策、改革人民币彙率機制、調整國際收支失衡、加強政策協調和對話機制、參與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和國際貨币體系改革,推進區域金融合作與人民币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