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 下午,應我院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之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Crawford 經濟與政府學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與商業項目主任宋立剛教授來我校作學術報告。本次講座是我院“經濟與金融學名家論壇”系列講座的第二十七期,由我院院長張禮卿教授主持。 報告開始前,張禮卿教授介紹了宋立剛教授的學術背景并熱烈歡迎宋教授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在講座中,宋立剛教授重點分析了當前的兩個經濟熱點:一是全球經濟失衡,二是低碳經濟。在分析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時,宋立剛教授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從供給方面來看,經濟增長需要要素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勞動和全元要素生産率。如果中國走“東亞模式”的發展道路,即光靠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量來促進經濟增長,那麼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當前中國的全元要素生産率雖然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 30 年,中國應當通過提高全元要素生産率來促進經濟發展。從需求方面來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消費以及進出口拉動。改革開放之後,盡管國際環境出現了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導緻的國際經濟格局變動等一系列巨變,但是中國通過大力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産業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不過,當前單純依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已經行不通了,中國應該更加廣泛的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去。同時, 宋立剛 教授還回顧了世界經濟中心從英國到美、蘇再到中、印轉移的曆程,指出中國仍然屬于東亞“雁行模式”中的鍊條,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應該綜合考慮比較優勢、技術、體制、發展戰略以及後發優勢等因素。
在談到中國如何實現低碳經濟時,宋立剛教授分三個層次進行了分析:第一,實現低碳經濟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第二,實現低碳經濟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第三,如何實現低碳經濟。在分析前兩個層面的問題時,他介紹了“庫茲涅茨環境倒 U 型”理論,即認為環境屬于正常産品,随着人們收入提高,人們對清潔環境的需求也會随之提高。同時,他通過引用“污染天堂”、“底線賽跑”假說,對當前中國某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的做法提出了質疑。接着, 宋立剛 教授與大家探讨了影響碳排放的幾個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人均收入、能源結構并指出能源消耗量随經濟發展呈現出先增後降的倒 U 型态勢。在分析第三個層面的問題時, 宋立剛 教授認為中國要實現低碳經濟仍任重道遠,并提出了實現低碳經濟的幾點措施:一是改變經濟結構,二是促進技術進步,三是增收碳排放稅,四是進行政府管制。
在互動階段,宋立剛教授還就“低碳經濟與市場經濟關系”等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最後,張禮卿教授對宋立剛教授的講座進行了總結并歡迎他再次來我校演講。
宋立剛教授做報告
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