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郭豫媚講師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陳彥斌教授合作撰寫的論文“預期管理的政策實踐與改進措施”發表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傳統宏觀理論并不推崇預期管理,認為如果政策被公衆預期到那麼政策就将會無效。基于Lucas(1972)提出的理性預期假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隻有未預期到的貨币政策才是有效的。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看來,一旦政策被公衆預期到,那麼公衆預期的調整會使總需求曲線發生位移,從而抵消政策的作用,因此,他們得出“預期之中的政策對經濟周期沒有任何影響,隻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會對經濟周期産生影響”的結論,這一結論也被稱為“政策無效命題”。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央行并不注重引導預期。
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凱恩斯主義否定了“政策無效命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并不是完全彈性的,預期物價水平的上升并不會立即引起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同等程度的變化,因此意料之中的政策也會影響經濟周期。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公衆一般無法形成理性預期,因此意料之中的貨币政策能夠通過引導公衆預期發揮有效作用。正是基于上述邏輯,發達國家央行越來越重視通過提高貨币政策透明度和使用前瞻性指引來引導公衆預期,提高政策效率。由此也可以看到,預期管理既不是要欺騙公衆,也不是要否定理性預期,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溝通幫助公衆形成更為理性的預期。
對于中國而言,加強預期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中國央行之所以未能較好地引導預期,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貨币政策最終目标過多,不利于預期的形成。第二,貨币政策定位不明确,使得市場難以清晰認識并預期貨币政策。第三,貨币政策信息披露滞後問題較嚴重,誤導了市場預期。第四,央行與市場溝通的信息不夠充分,公衆形成預期時所能夠利用的信息較為有限。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如果公衆沒有穩定的預期,那麼也就難以形成信心。在經濟新常态和貨币政策轉型這兩個大背景下,中國需要重視預期管理,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予以加強:第一,進一步減少并明确貨币政策調控目标。第二,加強央行與市場的溝通。第三,加強央行的研究能力,促進央行更為有效地引導預期。第四,增強央行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