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
學校主頁 | 中文 |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觀點>>正文
 
 

【張禮卿】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的應對

[發布日期]:2020-04-02  [浏覽次數]:

   編者按:為了深入解讀疫情對世界經濟及中國經濟的影響,對國内外經濟發展走勢進行合理展望,3月25日,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聯合組織舉辦了“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線上閉門研讨會。來自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遼甯大學和吉林大學的多位知名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讨,下面是張禮卿教授在研讨會上的發言實錄:


 

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察與思考。分四個方面講。第一,對疫情的分析判斷;第二,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第三,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四,對策建議。

一、對疫情的分析判斷

第一個問題是對疫情的判斷。我感覺疫情比我們想象的嚴重得多,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剛查了一下,過去一天全球确診人數增加了四萬多,其中有一萬多來自美國。現在全球的确診人數有三十多萬,美國是四萬多将近五萬人。這樣的增速讓人吃驚,對于這次疫情的嚴重性,最初人們類比SARS,後來類比2009年美國的H1N1,現在我估計可能要類比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當時有10億人口感染,死亡5000萬~1億人。現在的醫療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應該不至于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現在有些情況還是讓我感到非常吃驚和不安。譬如,意大利确診病例的死亡率超過9%,而且面臨救治能力嚴重不足的困境。

前段時間,美國某大學的研究機構流傳出一份研究報告,認為這場疫情最終會導緻美國50%的人感染,約1.5億人感染,并可能會有将近300萬人死亡。這一結論是根據模型計算出來的,未必完全符合現實情況。但這個研究結論還是提醒我們,情況可能真的比我們想象的嚴重得多。

剛剛幾位專家都提到,疫情對于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情的發展。我完全同意這一點。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此次疫情将會跨年度。最初覺得中國5、6月份就結束了,也不會有全球的蔓延,但現在形勢發生變化了。不僅在全球蔓延,而且蔓延很廣,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想象。各種專業觀察和研究表明,現在歐洲還沒到達頂峰,美國遠遠沒到。總之,我覺得新冠疫情可能是僅次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百年一遇之災難,會延續到明年。這是我的第一個看法。

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第二個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目前大多數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短期影響。不過,我相信這次疫情沖擊将會産生比較深遠的長遠影響,盡管我們目前還不能非常準确地看清楚這些影響究竟有多大。

從短期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非常大。沖擊首先在金融市場體現出來。當疫情開始在歐洲和北美蔓延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在3月9日開始的兩周内,歐洲和北美的股市出現了暴跌。美國三大股指發生了四次熔斷,跌幅近30%,為1929-33年大蕭條以來最為慘烈的暴跌。VIX恐慌指數從40上升到400,充分顯示投資者對經濟前景完全沒有信心,這是極其罕見的。

OECD在3月3日曾發表了一個報告,認為在樂觀的情況下,疫情沖擊會導緻全球經濟2020年全年增長2.4%,相比去年下調了0.5個百分點;如果疫情延續到下半年,蔓延至歐洲、北美等其他地區,将會下滑到1.5%的水平。然而當金融市場動蕩發生之後,各方面的預測發生了顯著變化。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嚴重影響了預測者對經濟前景的判斷,人們普遍下調預期。國際大投行紛紛下調其經濟預測,如美銀和高盛分别将美國第二季度的增長調為-13%和-24%,大部分機構都将美國全年的增長率調至負數。一直保持沉默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總裁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3月23日的G20财長會議上發布了該組織的最新預測。IMF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将出現負增長,而且明确指出這場沖擊的嚴重性将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

這兩天更悲觀的一個看法是,衰退已經是事實,現在主要是擔心發生經濟蕭條或大蕭條。一般而言,全球經濟衰退的概念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低于2.5%。如果全年實際經濟增速下降超過10%或者經濟衰退持續3年以上,就可視為“經濟蕭條”,而更加嚴重的情形可稱之為“大蕭條”。從目前情況看,經濟衰退應該已經沒有懸念,是否發生了嚴格意義上的“經濟蕭條”甚至“大蕭條”,還要看未來幾個月的發展

面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和金融市場波動,美聯儲做出了快速反應,将聯邦基金利率一次性調降至0-0.25%,并宣布實行無限制的量化寬松。同時,美國國會快速通過了2萬億美元的财政刺激計劃。上述情況都表明,這次沖擊至少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一次,其影響已經超過了10年前的那場危機。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時控制,不排除出現類似于1929-1933年大蕭條的情形。希望不會發生,但目前無法準确預料。

有個情況比較值得關注,即實體經濟下降和金融市場動蕩很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引起更大的經濟下行,以及更大的金融市場動蕩。

那麼,本次疫情将産生怎樣的長遠影響?對此,還有待觀察。初步看來,至少有三個看點。

第一,強刺激措施何時退出?退出時對世界經濟将産生怎樣的影響?2008年的強刺激差不多在五年之後才退出。2013年說要退出,但因為經濟形勢不好,一直拖到2015年的下半年才退出。盡管十分小心,但退出時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全球金融動蕩。這次退出也面臨這個問題。

第二,疫情對全球化會産生什麼影響。這個影響會多大?目前我們還不能準确給出判斷。可以認為,疫情過後全球經濟格局将會面臨重大調整。如果主要經濟體不能積極應對疫情期間和之後各國國内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逆全球化的趨勢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這意味着很多國家的經濟将轉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内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有可能在一些國家受到青睐。試想,1929-1923年後的全球經濟、政治、安全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如果這一次也是可以跟1929-1933年類比的一次沖擊,我們該怎麼推測蕭條後的情景?

第三,中美關系将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更大的不确定性。本次疫情之後,中美經濟會不會朝着進一步“脫鈎”的方向繼續發展?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最近看到一個帖子,認為當前有兩大事情需要關注。一個是疫情,一個是怨情。疫情大家知道,而怨情是指中美之間因為疫情所引發的怨恨正在不斷升級。這個影響要遠遠超過疫情。

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三個問題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兩輪沖擊。第一輪沖擊是國内疫情,主要來自于消費的減少和停工停産,一二月份的數據已經顯示了,消費下降20%,投資下降24%,PMI指數降為35.7%,形勢非常嚴峻。如果影響到此為止,我們還可以對今年的經濟增長保持相對樂觀,因為國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第2季度以後不排除出現V型反彈。但是,情況顯然沒有這麼樂觀,因為第二輪沖擊來了。第二輪沖擊是來自境外的。注意到近日來很多沿海的外向型企業複工後卻沒有訂單,很多境外企業的訂單突然間被大量取消。這種情況會延續多久,取決于境外疫情的發展。總之,第二輪沖擊将對中國的出口産生非常大的不利影響。

當然,對于前景,我覺得也不一定需要特别悲觀。因為首先,國内疫情基本控制住了。隻要不出現第二波重大疫情,面向内需的各種企業活動将會逐步獲得恢複。其次,政府的纾困和刺激政策正在陸續落地,這對于經濟增長将起到促進作用。雖然消費減少了,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不可能在疫情之後再回來,但大規模的投資拉動有望産生重要的積極影響。2009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由4萬億投資計劃(若加上地方政府追加的規模,估計高達30萬億)的刺激下,中國經濟很快實現了恢複。這次有可能也是如此,當然希望不在投資決策上犯錯。個人覺得,目前的投資方向總體上是對的,值得肯定。新基建對于未來的經濟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悉,今年安排了10萬億,以後還會增加。最後,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四、中國的對策

關于中國的對策,前些天在網易研究局的公衆号發表了一些看法。這裡簡單複述一下,并做少量補充如下。

1.  穩妥處理好疫情控制和複工複産之間的關系。當前,總體疫情已開始趨于平穩。除了湖北以外,新增的确診病例基本不再出現。但是,由于境外蔓延态勢日趨嚴重,對于“輸入型”病例的出現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與此同時,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應盡快實行全國範圍内的複工複産。為了避免控制疫情和保持增速之間的矛盾,建議決策部門适當降低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

2.  采取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有效滿足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正如我們在先前的疫情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沖擊,在各種政策選項中,财政政策應該居于優先地位,發揮核心作用。目前,我國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大約為3%,低于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間。可考慮将202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提高至4%,并通過發行特别國債的方式來彌補财政赤字。

3.  在科學決策的前提下,積極推動新基建項目的落地。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對于加快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幅度增加财政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努力緩解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的瓶頸。據有關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百分比為6.6%,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指标在10%以上。考慮到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衛生支出額度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方面的成功轉變,應該成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标志。

4.  進一步減少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對受疫情沖擊嚴重、但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企業直接給予補貼。較大幅度地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不僅是應對當前疫情的舉措,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長遠政策選項。

5.  面對空前的疫情沖擊,應考慮進一步降低存款準備金和基準利率,繼續增加流動性釋放,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對于因疫情發生困難的中小企業,要求銀行減免利息是不可取的。但是,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釋放更多的流動性,可以為銀行對這些企業進行展期甚至提供必要的新增貸款創造條件。

6.  積極制定應對措施,盡量避免全球産業鍊向外轉移。中美貿易沖突發生以來,國内一些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加快了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産業鍊的步伐。疫情暴發之後,由于很多城市加強了交通管制,一些城市進行了“封城”,導緻對全球産業鍊依賴較深的企業(包括汽車、電子、制藥等)産銷遇到嚴重困難,大多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态。這種局面有可能促使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撤離,加大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脫鈎”風險。建議有關部門抓緊出台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的扶持措施,在稅收、信貸、外彙等方面提供臨時性政策支持。

7.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應對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在短期内可以依靠擴張性的财政和貨币政策。但是,無論是财政政策還是貨币政策,其擴張的空間都是有限的,必須充分考慮擴張性經濟政策的長期後果。事實上,通過加大市場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切實保護其投資信心,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手段,而且其積極影響更為持久。

     8.  積極參與和推進抗疫國際合作。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各種國際事務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面臨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中國不僅要保護好自己的國民,同時也應該積極援助那些疫情嚴重的國家。同時,應該盡量利用G20等政策對話機制,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推動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一道,努力緩解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動蕩帶來的沖擊。



上一條:【張甯】确診百萬之後,新冠疫情會如何發展? 應對疫情哪種方式更有優勢? 下一條:【張甯】疫情中的“恐慌”水平變化與影響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