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長李建軍教授與博士生李俊成合作撰寫的論文“全球化真的損害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了嗎?——來自全球化收益分配及其決定因素的證據”發表在《經濟學家》2019年第7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今世界發展給出了精準判斷:“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這是對近年來歐美“逆全球化”力量急劇上升、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深度分析後得出的判斷。無論是美洲,還是歐洲,全球化都面臨着走回頭路的巨大壓力。在美國,偏好封閉、孤立和保護主義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其鮮明的“逆全球化”主張讓世界各國頗感擔憂;在英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政黨獲得越來越多民衆的支持而上台;一些發達國家再次轉向實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商品、資本、信息和人員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愈發突出。在西方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思想交鋒之下,持續了多年的全球化正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關乎未來人類社會的福祉,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在此背景下,該文提出了測度全球化收益與檢驗收益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思路,旨在分析歐美逆全球化的深層原因以及其戰略價值。該文通過構建全球化收益指數(GII),考察了世界主要國家1991-2015年的全球化收益情況,并基于經濟、軍事、政治視角研究了影響全球化收益的關鍵因素。主要結論如下:(1)從全球化收益整體變動情況來看,在過去的25年間,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正向收益。這意味着全球化并不是“零和博弈”,全球化能夠促進全球經濟福利水平的提升。并且全球化收益與世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2000年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了衰退,對全球化整體收益産生了巨大負向沖擊,但即使在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期,全球化依舊為世界經濟帶去了正向收益。2015年以來,世界範圍内的全球化收益已企穩,并呈現上升勢頭。(2)從世界主要國家全球化收益情況來看,在過去的25年間,全球化收益最大的幾個國家分别是荷蘭、瑞士、韓國、美國、英國、中國、日本和法國。毫無疑問,發達國家是全球化進程最大的收益方。西方國家将發展中國家塑造為“最大得益方”、“搭便車者”的說法并不真實,也不客觀,“發達國家受害論”這一命題并不成立。(3)從全球化收益的決定因素來看,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性的貿易、投資活動可以顯著提高其獲得的全球化收益。此外,諸如國内市場狀況、要素條件、軍費支出、武裝力量、腐敗治理、政府效率、政治穩定都将對一國的全球化收益産生顯著影響。其中,過度的海外軍事擴張損害了美國對全球化收益的獲取。
該文研究為中國推進全球化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首先,全球化不是各國間的“零和博弈”,“共赢機制”的存在意味着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盡管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但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正向收益,毫無疑問可以提高全體民衆的福祉水平,為各國的可持續發展增加動力。這也意味着西方國家試圖走民族主義、孤立主義、逆全球化道路的做法是錯誤的,是有損于世界經濟福利水平的。中國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外開放,做全球化進程堅定的參與者,利用全球化的機遇,繼續發揮“後發優勢”,在與全球的往來合作中,努力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其次,中國在擁抱全球化與跻身全球市場過程中受益顯著,這與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良好的市場和要素條件、與鄰友好的外交主張、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近幾十年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将發展作為國家首要任務,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開放市場,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促進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從而取得了全球化“紅利”的長足進步。作為全球化的受益國,中國應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做全球化進程的協調者。最後,在西方國家“逆全球化”呼聲頻頻的當前,中國應接過新一輪全球化的“接力棒”,以自身的能量帶動其他國家發展,成為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引領者。中國近年來出台的“一帶一路”倡議,牽頭和參與建設的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機構,都将通過提供全球公共品,幫助世界經濟走出困境,讓所有國家公平分享全球化的成果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