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
學校主頁 | 中文 |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科研動态>>科研項目>>正文
 
 

郭豫媚:預期管理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論機制與政策研究

[發布日期]:2017-10-10  [浏覽次數]:

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已出現明顯下降。貨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表現之一是經濟增長出現持續的負産出缺口,而且未能阻止産出缺口進一步擴大。表現之二是通貨膨脹難以保持在政策目标水平上運行,這一問題自2011年以來尤為突出。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問題與貨币政策轉型有關。在中國貨币政策轉型的過程之中,數量型貨币政策因受到金融創新等因素的影響有效性逐步下降,而價格型貨币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于是出現了數量型和價格型這兩個傳統貨币政策有效性均有所不足的局面。而且,由于基準利率尚未确立、利率傳導機制仍不通暢以及微觀主體利率敏感度不高等問題,中國貨币政策轉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轉型之路将較為漫長。

從國際經驗來看,預期管理是發達國家應對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重要手段。預期管理的核心在于通過信息溝通提高貨币政策透明度,對公衆預期予以引導,從而使得貨币政策調控事半功倍。國際經驗表明,預期管理在實踐中确實有助于提高貨币政策有效性。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瑞典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采用通貨膨脹目标制為公衆提供了更為清晰和準确的貨币政策目标,有效引導了公衆的長期通貨膨脹預期,更好地達到了穩定通貨膨脹的目的。再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通過持續使用前瞻性指引政策引導預期利率下行,從而降低了長期利率水平,有效地穩定了經濟。因此,預期管理是否能夠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議題。

本課題旨在構建能夠刻畫傳統貨币政策(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币政策)有效性均不足的DSGE模型,研究如何通過預期管理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為實現這一目标,本課題将開展五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構建測度貨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以把握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高低及其變化趨勢,為本課題研究預期管理對貨币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打下基礎。第二,将中國傳統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特征模型化,同時引入适應性學習機制刻畫公衆預期,探究預期管理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論機制。第三,運用包含傳統貨币政策和預期管理的DSGE模型,研究通過預期管理與傳統貨币政策的協調配合來提高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論機制。第四,利用數值模拟技術進行政策實驗,對預期管理與傳統貨币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進行實證研究。第五,對中國加強預期管理提出政策建議。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與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理論意義:第一,從理論上拓寬了中國預期管理的研究廣度和深度。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貨币政策以價格型為主導,因此已有研究局限于在價格型貨币政策下探究預期管理的作用。與之不同的是,由于中國貨币政策正處于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的過程之中,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币政策雖然有效性都不高但都被央行所采納。本課題将在預期管理模型中同時刻畫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币政策,并考慮兩種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情形,這将在理論上豐富預期管理的研究。第二,以公衆學習為視角提出了解釋預期管理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新機制。已有文獻中提出的信息噪聲機制是靜态機制,無法反映出預期管理過程中央行與公衆動态的相互影響過程。本課題将在模型中引入适應性學習機制以刻畫中國通貨膨脹預期形成機制,在動态中考察央行預期管理與公衆學習的相互影響,深入探究預期管理影響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論機制。

現實意義:第一,有助于央行加強預期管理與傳統貨币政策間的協調配合。美國等發達國家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表現為政策利率降至零利率下限水平後調控空間喪失。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傳統貨币政策雖然有效性不足,但調控空間尚存。基于此,本課題從理論上探究了預期管理與傳統貨币政策的協調配合,研究結論對于央行加強預期管理與傳統貨币政策間的協調配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第二,為預期管理提高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提供理論依據,有助于破解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難題。中國貨币政策正處于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的過程之中,數量型貨币政策受到金融創新等因素的影響有效性逐步下降,而價格型貨币政策體系尚不完善,從而出現了數量型和價格型這兩個傳統貨币政策有效性均有所不足的局面。而且,由于基準利率尚未确立、利率傳導機制仍不通暢以及微觀主體利率敏感度不高等問題,中國貨币政策轉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本課題以預期管理為視角,為破解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不足難題提供了解決思路。



上一條:陶坤玉:債務杠杆、金融風險與産出波動——基于金融摩擦與不确定性理論的研究 下一條:我院六項課題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立項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