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輝教授、朱一峰副教授和2022屆博士畢業生孫開斯合作撰寫的論文《Salience Theory in Price and Trading Volume: Evidence from China》被金融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正式接收并在線發表。
凸顯理論認為,認知受限的投資者總是會被具有某一突出屬性的股票所吸引,導緻股票被過度交易,形成錯誤定價。以美股股票為研究對象,Cohen和Cosemans(2021)使用個股收益率相對市場均值的偏離度構建了基于收益率(價格)的凸顯度,研究并發現了收益率凸顯度對股票未來收益的可預測性。受此啟發,本文重點讨論了凸顯理論對中國A股市場股票未來收益的預測能力。考慮到股票交易量蘊含了波動性、流動性、投資者關注度等與股票收益相關的豐富信息,本文在構建A股股票收益率凸顯度的同時,更進一步拓展考察了股票交易量凸顯度與預期收益的關系。
本文的實證證據表明,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凸顯度(分别用STR和STV表示)均可以強烈地負向預測股票未來收益,表現出顯著負向的凸顯效應,且兩者的預測能力不能被常用的公司特征和因素模型所解釋,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STR和STV均含有對股票未來收益的增量預測信息。盡管收益和交易量凸顯效應均在未來幾個月内持續存在,且在長期内沒有明顯的逆轉,但投資者對交易量凸顯度相關的股票錯誤定價的反應更為緩慢。其次,本文通過多種方式檢驗了凸顯效應被其他機制解釋的可能性。結果表明,STR和STV的負向預測能力并不能被股票的資本狀态(收益或損失)、博彩需求、短期反轉和投資者情緒所解釋。但需要注意的是,STR效應完全吸收了股票收益的短期反轉效應,同時,當投資者意見分歧較大時,STV效應在A股市場更為明顯。再次,本文從買賣訂單不平衡的角度分析了由STR和STV導緻的股票價格壓力,證實了A股市場投資者會過度購買具有高STR或STV的股票,并規避具有低STR或STV的股票。更重要的是,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均會對STR和STV較高的股票形成定價偏差,表明凸顯理論的預測能力與投資者類型無關。
盡管中國股票市場在投資者構成、信息環境和制度安排等方面與美國股市有較大不同,本文的研究仍然證實了凸顯理論在中國市場的有效性,這一發現為檢驗凸顯理論在全球其他金融市場的樣本外穩健性提供了啟示。此外,機構投資者同樣會對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凸顯度錯誤定價,因而可以預期該理論也會在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市場參與者的其他類型資産中發揮作用,如共同基金市場。
論文中提到的基于中國A股市場所構造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凸顯度多空組合收益率時間序列數據以及中國市場主要因子數據可以在朱一峰副教授的個人主頁http://yifengzhu.weebly.com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