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彭俞超副教授、2023級博士生王南萱、2019級博士生鄭航行,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思超副教授(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2020屆博士畢業生)合作撰寫的論文《影子銀行監管與銀行風險防範》發表于《經濟研究》2023年第8期。
金融監管是金融業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依法将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自2009年以來,我國監管部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措施整治影子銀行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由于影子銀行具有交易鍊條複雜、業務創新頻繁的特點,監管政策容易導緻“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結果。可以看到,影子銀行活動的治理成效并非來源于單一政策,而是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反複博弈的結果。因此,本文試圖以我國影子銀行監管為“錨”,探究金融監管邏輯與機構市場反映之間的内在關系。
縱觀我國影子銀行的監管演進,可大緻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8-2013年,治理通道業務,遏制非标出表的監管階段;第二階段,2014-2016年,規範銀行同業業務與委外投資階段;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提高影子銀行的合規性和透明度的全面監管階段。通過梳理影子銀行的發展曆程可知,在“同業業務”階段,監管政策相對聚焦,且針對性較強。其中,127号文作為針對同業業務的影子銀行監管措施,有效解決了上一階段通道業務限制後的遺留問題,但又引緻了新的影子銀行業務模式,反映出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與監管演進反複博弈的重要特征。因此,本文将2014年發布的監管政策《關于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銀發〔2014〕127号)作為外生沖擊,使用2010—2017年全國178家商業銀行的年度面闆數據,通過構建雙重差分法模型對影子銀行監管與銀行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了檢驗。實證結果表明,影子銀行監管政策顯著地降低了銀行破産風險。機制分析發現,一方面,監管措施使影子銀行業務的風險透明化,銀行杠杆率顯著降低,風險狀況得以改善;另一方面,政策還鼓勵發展同業存單業務,保障了銀行的盈利來源。“疏堵并重”的監管政策達到了降低銀行風險和規範市場發展的效果。
然而,影子銀行的業務模式在金融創新和監管政策的博弈過程中也在不斷演變,并可能削弱政策效果。文章發現,在127号文出台後,同業投資和同業鍊條模式興起,應收款項類投資成為影子銀行業務的新載體,銀行的期限錯配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這表明,政策制定具有時間局限性,無法一勞永逸解決未來的所有風險。
文章的政策啟示在于,第一,金融監管政策應當堅持“疏堵結合”的方式。監管政策需要在“圍堵”高風險業務的同時,更要注重“疏導”信貸市場的客觀供求。第二,監管政策應遵循動态調整的思路。監管當局需具有一定的政策前瞻性,适時調整監管業務對象,尤其要關注監管政策出台後市場業務模式的變化。
《經濟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經濟理論類期刊,創辦于1955年,被公認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和中國經濟學領域的“頂級”期刊。
撰稿:彭俞超
審核:張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