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
學校主頁 | 中文 |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觀點>>正文
 
 

【彭俞超】Available-for-sale is available for hoarding: When non-financial firms hold financial assets

[發布日期]:2024-11-29  [浏覽次數]:

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彭俞超教授、在讀博士生王南萱以及廈門大學倪骁然教授、北京大學沈吉副教授、意大利路易斯大學Samuel Vigne教授合作撰寫的論文Available-for-sale is available for hoarding: When non-financial firms hold financial assets在金融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在線發表。

文章探讨了金融資産公允價值計價對股價崩盤風險的影響。2007年我國頒布了針對金融工具确認和計量的會計準則。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産未實現的收益或損失不計入當期損益,而交易性金融資産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因而選擇不同的金融資産計量科目,就成為了一種“看漲期權”,成為管理層盈餘管理的手段之一,進而可能能夠解釋公司未來的股價崩盤風險。

論文首先構建一個包含公司、經理人和市場的三期博弈模型,論證了内部經理人有動機持有金融資産以隐藏主營業務的負面消息,這一行為将導緻未來的股價崩盤風險上升;并且外部監管薄弱、經理人能力欠缺和業績壓力将強化上述效果。接着,文章基于2007年至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的财務數據,實證研究發現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産顯著提升了未來股價崩盤風險。這一結果在考慮内生性問題、控制其他影響因素、替換變量度量方法、更換樣本區間後仍然穩健。與模型的推論一緻,當企業面臨的外部監管更寬松、信息透明度更低、CEO受教育程度和經營能力更低、以及面臨更大的業績壓力時,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産引發股價崩盤風險的效果更顯著。

該文的貢獻在于:第一,為非金融公司持有金融資産的動機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較早從公允價值計價的角度,揭示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産的“看漲期權”特征,并首次提出非金融公司可通過持有金融資産來進行盈餘管理,并引發股價崩盤風險。第二,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助于理解公允價值計價在新興市場可能産生的意外後果,在市場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薄弱的情況下,以公允價值計價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産或成為企業隐藏壞消息的工具。


撰稿:彭俞超

審核:張學勇

 



上一條:【張欣然】Retai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 Trading Behaviors: Evidence from China 下一條:【彭俞超】多措并舉發展耐心資本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