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研究》2015年第11期發表我院李建軍教授與博士生喬博、胡鳳雲合作論文《中國影子銀行形成機理與宏觀效應》。
中國的影子銀行是“從事金融中介活動,具有傳統銀行類似的信用、期限或者流動性轉換功能,但是未受到巴塞爾協議Ⅲ或者同等監管程度的實體”。雖然國内外的經濟金融環境有着較大的差異,但無論是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還是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中國都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影子銀行。
本文将信貸條件引入拉姆齊模型,在金融抑制下(利率管制)的背景下,人為地壓低市場利率,使得社會投資旺盛,造成社會信貸出現缺口,使得影子銀行作為社會信貸的補充而出現。但是由于影子銀行缺乏監管,其過度套利行為也提高了市場利率,反而可能會抑制實際産出的增加。
通過對中國2003-2014年月度數據建立SVAR模型的方法,對影子銀行與經濟指标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到結論:影子銀行規模與GDP的互動關系趨于收斂平穩。影子銀行在月度數據上對于GDP的正向影響占據主導作用,這說明在短期内影子銀行規模對于經濟産出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引入信貸條件的拉姆齊模型能夠說明影子銀行在中國出現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看,短期内中國影子銀行對于GDP的影響趨于平穩。
由此可知,中國影子銀行的出現是金融抑制的産物。由于中國利率還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利率隐性管制較為普遍,因此造成了中國式影子銀行出現。在當前中國進行金融改革的進程中,利率逐步市場化、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改革手段有可能使得中國式影子銀行回歸到傳統的金融體系中去。其次,影子銀行是金融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不同階段會以不同形式存在。在利率放松管制之後,當前中國以融資為目的的影子銀行規模可能會下降,但是以交易為目的新型影子銀行的規模很可能會增長。因此無論對于當前融資性特征為主的影子銀行活動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交易性特征為主的影子銀行活動,我們都需要有正确認識,加強宏觀審慎框架與政策協調機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