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教師王忏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趙扶揚博士、龔六堂教授合作的論文《土地财政和中國經濟波動》發表在《經濟研究》2017年第12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過對我國2008-2016年的數據整理發現,經濟上升時,住宅用地價格與基礎設施投資同步上升,但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征稅卻反向變化,即存在地方稅收政策的反周期現象;同時我們也發現,住宅用地價格在大小和波動上均顯著大于工業用地價格。根據發現的特征事實,我們構建了一個反映中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為的DSGE模型。在本模型中,地方政府區分了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用稅收收入和賣地收入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并求解Ramsey最優财政問題。我們通過對模型的貝葉斯估計,從理論和數量上剖析了土地财政動态加速器機制,并發現這一機制能夠很好地解釋上述中國經濟波動的特征事實。
關鍵詞:土地财政 基礎設施建設 差異化地價 稅收反周期 經濟波動
利用2008年到2016年的數據,我們發現住宅用地地價和工業用地地價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工業用地價格處于極低的水平(低于住宅用地價格的1/10),并且在波動和增長上都遠小于住宅用地價格。同時,工業用地地價與住宅用地地價在一定程度上有負相關性,與基礎設施投資也有類似關系。另外,地方向企業征收并留存的稅收(地方留存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與住宅用地地價和基礎設施投資之間也有一定程度的負相關性,即地方稅收存在反周期現象。
為解釋這些特征事實,我們在Liu et al.(2013)的基礎上,引入地方政府行為,建立一個中等規模的動态随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本文将地方政府視為Stackberg均衡中的“leader”,通過選擇最優稅率、最優基礎設施投資水平、最優工業和住宅用地供給等變量來求解Ramsey最優财政問題。為了對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行為建模,我們設定基礎設施投資水平進入地方政府目标函數,并對生産有正的外部性。
此外,我們把土地市場分為住宅用地市場和工業用地市場。雖然其他國家也對土地市場和土地用途有一定的管制,但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夠像中國地方政府一樣具有強大的土地一級市場壟斷能力。
本文模型機制如下:一個對住房需求的正向沖擊發生後,地方政府調節住宅用地供給,擡高住宅用地地價,放松了其預算約束。預算約束的緩解為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和企業稅收的減少創造了條件,這兩點直接促進了企業的生産和投資。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會抑制工業用地價格的過度上漲,降低企業成本。由于生産要素的互補性,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會提升私人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生産率,進一步促進私人投資和就業。類似地,工業用地的邊際生産率也會上升,進而促進了企業對工業用地的需求,造成潛在的工業用地價格上漲的趨勢。然而,由于土地總供給是外生給定的,地方政府抑制工業用地價格波動的傾向必将導緻其抑制對住宅用地供給的增加,住宅用地價格則得到進一步提升。可以論證,抑制住宅用地供應量帶來的财政損失小于住宅用地地價上升帶來的财政收益——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得到了進一步緩解。另外,工資上漲帶來的财富效應會進一步刺激家庭戶對住宅用地的超額需求。這兩點形成了土地财政加速器機制,強有力地刺激了經濟。
我們的模型證明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為可以有力放大經濟波動。在沒有任何政府行為的反事實模型中,房屋需求沖擊的作用并不像在本文基準模型中那樣大。同時,我們的模型還證明了分割土地市場以及差異化的土地價格的重要性,在具有統一土地價格的反事實模型中,經濟波動也不像在本文基準模型中那樣大。因此,差異化的土地價格确實給了地方政府更大的選擇空間和政策自由度,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