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金融科技半月評主要聚焦以下兩方面内容:
一、全國政協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
全國政協17日在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近100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會議并講話。劉鶴指出,全球數字經濟正呈現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滲透、變革速度指數化等新特征。要努力适應數字經濟帶來的全方位變革,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基礎研究水平,重視先進适用技術研發推廣。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要支持平台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研究支持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具體措施,鼓勵平台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統籌制定規劃,健全法律法規,增加政府直接投入,提高全民族數字化素質,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内外資本市場上市。數字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特别是着眼于人、着力于人,以開放促競争,以競争促創新。以下委員參與了讨論。
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認為,過去幾年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了驅動力的角色,但近兩年增長有所放緩,其自身發展需要找到新動能。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二是以更大的改革創新魄力,去變革那些阻礙産業數字化進程的體制機制障礙。
全國政協委員王一鳴認為,加快推進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有利于構建全鍊條、全流程數字化生态,增強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還能為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新動能。其建議一是創新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方式,解決不願轉問題;二是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示範引領,解決不敢轉問題;三是完善中小企業數據安全監管體系,解決不想轉問題;四是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解決不會轉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楊成長認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要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逐步形成數據、金融、産業之間的正向循環,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其建議一是以資本市場為參照,健全數據要素市場的基礎性制度框架;二是加強數據要素和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提升數據價值;三是完善數據要素和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配套制度及治理體系,保障數字安全。
二、楊濤: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近年來,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也帶來如“數字鴻溝”等一系列的新挑戰。CFT50學術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教授在《厘清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思路與重點》一文中指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需有效協調不同層面的戰略目标,從需求與痛點出發,厘清改革重點與思路。對于不同層面的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探索,文章還提出了以下四方面共性的對策重點。
第一,深入分析與定位數字普惠金融需求。為使各類服務對象都能夠适度的、以合理價格、低門檻、便捷地享受普惠金融支持,需要系統梳理其金融需求的特點,例如,金融需求通常包括資金需求(長期、短期)、産融結合類需求(融資租賃、供應鍊金融)、風險管理需求(保險、擔保等)、信用增級需求、支付類需求、财務管理類需求、專業信息類需求等。
第二,構建多層次的數字普惠金融供給體系。無論是政策性金融,還是政府補貼和引導的商業性金融,或者是新型的商業化模式,都離不開兩方面的供給能力優化。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創新離不開數據能力與技術能力的提升,要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核心技術的應用攻關,加大關鍵軟硬件技術金融應用的前瞻性與戰略性研究攻關;同時,打破數據孤島并明确數字保護原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普惠金融創新中的核心價值。有了新技術,還需要在落地的數字普惠金融場景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努力實現各方利益共赢;同時,還需充分考慮投入産出能力,在精細化的數字化管理中,把有限的普惠金融資源用到更需要的主體身上,激發其内在經濟活力。
第三,全面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所謂金融基礎設施,從狹義角度看,是指參與機構(包括系統運行機構)之間用于清算、結算或記錄支付、證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邊系統。從廣義角度看,征信體系、法律法規、監管與合規(消費者保護、反洗錢)、會計、信息綜合統計、金融文化等,都構成重要的基礎設施要素。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時代的消費者保護需從供給與需求同時着力,一方面需加強準入與持續監管有效性,促使金融主體行為更理性,約束金融數字化營銷宣傳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需推動“與時俱進”的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用戶不斷提升金融素養。
第四,積極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治理機制。從宏觀層面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強調,要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健全普惠金融的制度規則與基層治理,加快完善風險分擔補償等機制,促進形成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從微觀層面看,一方面,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需要構建共享共赢的激勵相容政策,增加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與自主權,并且與績效考核機制相結合。另一方面,還需要讓普惠金融切實“負責任”,提升産品透明度,強化信息披露、産品登記、風險提示等,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從而避免“好心辦壞事”。
半月評參考的動态消息及來源:
1.人民日報 | 讓數字經濟賦能美好生活
全國政協17日在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并講話。他強調,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科學研判形勢,增強發展信心,辯證看待和統籌把握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使之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金融科技研究
2.前沿觀察 | 楊濤: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既有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内部壓力,也有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等外部沖擊。
——金融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