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以來,中國式“影子銀行”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金融行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影子銀行” 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期限錯配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一問題會給“ 影子銀行”部門帶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甚至有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隐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金融行業提供了前車之鑒。無獨有偶,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美國金融部門,尤其是“影子銀行”部門,大量使用短期債務為長期資産融資。大量學者認為,對短期融資的嚴重依賴所造成的期限錯配,是此次金融危機産生和放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大多數對金融危機的研究,都把期限錯配問題當作既定事實,尚缺乏讓人信服的研究以解釋金融機構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短期債務融資的原因。本項目拟對這一重要現象開展深入研究。對美國金融部門行為的考察,為對我國“影子銀行”的研究提供了強烈的借鑒意義。盡管美國和中國的“影子銀行”部門無論是從形式還是操作方式來說,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然而兩者在本質上也有諸多相同之處,例如均不在監管體系的監管範圍之内, 均不受存款保險和中央貼現窗口的保護等。更重要的相同點在于,美國和中國的“影子銀行”都具有期限轉換和流動性轉換的功能,因此本項目對“影子銀行”部門債務期限結構最優決策及其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意義,除了可以為美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前傾向于使用短期債務融資這一現象提出解釋,也可用于分析中國“影子銀行”日益明顯的期限錯配問題,并互相比對,以作鏡鑒。根據研究目标,本項目的研究内容将從三個方面展開:
(1)分析金融危機前美國金融部門期限錯配問題日趨嚴重的成因
金融機構作為債務人,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資産狀況不透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隻能用平均質量來評估金融機構,這對資産質量良好的金融機構來說是不利的,因此他們會有動機去選擇短期債務融資,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短期債務融資存在展期風險,因此一般來說,隻有資産質量良好、現金流充足的金融機構才會願意去承擔這樣風險,也就是說選擇短期債務融資可以作為金融機構向投資人發出的信号,這被稱為“直接顯示機制”;第二,随着時間的推移,關于金融機構資産質量的信息會慢慢被披露出來,投資人或多或少都會對其投資的資産有進一步的了解,而短期債務融資在到期以後,金融機構需要再次借債融資,此時被披露的信息會被投資人所考慮,從而資産質量良好的金融機構被低估的情況會有所矯正,這被稱為“間接顯示機制”。由于這兩種機制的存在,短期債務融資便有可能給金融機構帶來收益。本項目拟建立一個信息不對稱下的理論模型來研究金融機構的債務期限結構問題。通過模型的分析,便可以讨論質量較差的金融機構是否會模仿資産質量良好的金融機構,以及“直接顯示機制”和“間接顯示機制”分别起到何種作用。
(2)分析在利率不确定的環境下,利率的變化對期限錯配問題的影響
一般認為,美國國債利率可視作無風險利率,是債權人的最低利率要求。因此當國債利率上升時,債權人要求的(有風險的)債務利率也應随之上升。長期和短期國債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債權人對長短期債務的(有風險的)利率要求,從而影響債務人的債務期限結構選擇。然而2004 年起,美國進入一輪升息周期,短期無風險利率上升,長期無風險利率則變動較小。 然而在同一時期,美國“影子銀行”部門卻增加了對短期債務融資的使用。這一現象,不再适用機會成本的解釋,需要尋找替代的合理原因。本項目拟在前一階段所建立模型的基礎上,加入無風險利率這一因素,以解釋美國金融部門在金融危機前随着短期無風險利率上升,反而更多使用短期債務的現象。
(3)債務期限結構模型在我國的應用
本項目所建立的債務期限結構模型,不能止步于解釋已發生的事實和現象,還需要放到中國的具體環境下,考察模型的預測能力與推廣能力。“影子銀行”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以及金融業界的廣泛關注,這一豐富的經濟和金融現象背後,是理論與實踐的金礦。 本項目拟結合我國“影子銀行”的數據(主要是商業銀行理财産品的數據),對理論模型進行檢驗,并對“影子銀行”日趨嚴重的期限錯配問題進行分析,展開風險評估,以及預測未來“影子銀行”的債務期限結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