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助理教授張欣然與新加坡管理大學Ekkehart Boehmer教授、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M. Jones教授、清華大學張曉燕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追蹤散戶投資者》(Tracking Retail Investor Activity)被國際頂級金融學術期刊《金融雜志》(Journal of Finance)正式發表。
研究散戶投資者的行為,對于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金融的研究者、監管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散戶投資者自身都非常重要。在中國股票市場上,散戶投資者占據着超過80%的交易量,他們通常被認為缺乏選股能力,追漲殺跌,平均虧錢。但是最新的一些學術研究發現,在近年來的發達國家股票市場上,散戶投資者的交易能夠正确預測股票未來的走勢。然而,既往研究使用的都是非公開、小部分的散戶交易數據,或者将公開交易數據中的小筆交易訂單識别為散戶投資者。
《追蹤散戶投資者》這篇論文基于近年來美國市場的交易機制和監管要求,創新性地提供了一種從公開的交易和報價高頻數據庫(Trade and Quote, TAQ)中識别出散戶投資者的簡單算法。交易和報價高頻數據庫(TAQ)是公開數據,它包括美國所有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的所有日内交易數據。在美國,大多數散戶投資者的市價訂單并不在交易所内成交,而是通過證券批發商或者在券商内部的庫存中撮合成交,這些場外成交的訂單通過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設立的交易彙報設施彙報給交易和報價高頻數據庫(TAQ)。
散戶的訂單大多會在全國最優報價(National Best Bid or Offer, NBBO)上有一個小的價格提升,通常是1美分的一小部分,如0.01美分、0.1美分和0.2美分。證券批發商願意提供價格提升的動機是引導散戶所屬的券商将散戶的訂單轉移給批發商成交;而使用内部庫存撮合成交的券商由于受到監管政策的約束,需要證明其幫助客戶成交的訂單是最優的,因此他們也需要給散戶的訂單提供價格提升。據此,本文将成交價格略小于整數美分的成交單歸為散戶投資者的市價買單,将交易訂單價格略大于整數美分的成交單歸為散戶投資者的市價賣單。
基于此算法,論文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如美國)的散戶投資者顯示出一定的選股能力,能夠正确預期将來股票的走勢。通過對這種收益率預測能力的分解,論文發現部分預測能力能被訂單流的持續性解釋,剩下的預測能力顯示了散戶投資者可能擁有公司層面的與股價相關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