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強調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建設國内統一大市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内容,對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基礎性的戰略意義。日前,bevictor伟德官网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禮卿教授就如何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等問題接受了《金融時報》記者的專訪。
《金融時報》記者:此次《意見》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麼?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有何重要意義?
2020年5月,面對新冠疫情沖擊、經濟全球化明顯放緩、大國戰略競争不斷加劇等一系列嚴峻複雜的國際國内形勢,考慮到我國具有超大國内市場規模這一顯著優勢,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過去兩年,由于疫情持續發展、俄烏爆發軍事沖突、全球供應鍊重塑加快等一系列新的因素,構建新發展格局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提升。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支撐,因為隻有建立起統一的市場制度、交易規則和監管體系,徹底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各種市場分割,消除商品、服務和要素資源在全國範圍内流動的障礙,才能真正打通“國内經濟大循環”的堵點。同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過程,是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規則、标準接軌的過程,所以也是實現“國際、國内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過程。
從較長時間軸來看,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實際上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以及之後一系列重要決議的進一步具體落實。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新進展,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距離全面落實《決定》中提出的各項改革要求仍然存在較大的距離,特别是在促進各類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打破地方保護、正确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以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方面還面臨不少問題。有理由相信,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可以更好地促進有關方面的改革,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金融時報》記者:國内統一大市場的特征與作用是什麼?
國内統一大市場應該包括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商品和各種生産要素可以在全國範圍内自由流動。《意見》明确提出,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基礎上,我國将逐漸形成統一的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能源市場和生态環境市場,以及高水平統一的商品和服務市場。第二,市場制度、交易規則和監管體系在全國範圍内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具體而言,我國将逐漸實現四個方面的統一。(1)統一的産權保護制度,形成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的制度體系,切實做到對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的權益無歧視地予以保護;(2)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即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嚴禁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發布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負面清單;(3)統一的公平競争制度,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真正做到“競争中性”;(4)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别、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為統一大市場提供不可或缺的市場基礎設施。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打破地方和部門保護形成的市場分割和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在經曆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之後,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人口結構的變化使我們昔日擁有的勞動力優勢明顯減弱,國民儲蓄率也比10年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經濟全球化放緩正從總體上導緻企業生産效率的降低。所有這些,都将嚴重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在勞動和資本這兩大傳統的生産要素供給日趨緊張的情況下,要想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隻有通過加快技術進步和體制變革來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大大提高生産要素的使用效率,從而為我國下一個階段的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金融時報》記者:從我國構建統一市場的實踐看,現階段市場分割現象表現形式有哪些?影響和阻礙國内統一大市場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麼?
目前,我國的市場分割現象比較普遍,在商品和各類要素市場均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在商品市場,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設法限制外地産品進入本地市場。譬如,要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接待用品和辦公用品等原則上使用本地産品;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對本地産品實行補貼政策;以加強市場管理和質量監督為名,對外地産品實行差異性的技術檢驗标準等。
長期以來,我國對各地的建設用地一直采取嚴格控制的政策。這種局面對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發揮不同區域的優勢,促進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2018年3月,根據中央一号文件,我國開始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鈎節餘指标跨省域調劑機制。這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改革。從實際執行情況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在推進。如何根據市場原則建成全國統一的土地市場,使全部土地充分流動起來,還是一個值得探讨的課題。
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受到嚴重制約。改革開放以來,伴随着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我國有大約3億農民進城務工,但直到今天,其中的絕大多數并不能均等化地享受城市的醫療、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不僅影響了勞動力的充分流動,而且也影響了社會公正。與此同時,受到檔案、人事關系、組織關系等限制,科研技術人員、國有企業經理人員和政府公務員等職員市場的流動性也比較低。
資本與信貸市場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分割現象。在證券市場方面,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在治理、制度和運行規則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不完全統一。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差别則更為明顯,而且隻為特定區域内的企業提供股權、債券轉讓和融資服務,原則上不得跨區域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不得接受跨區域公司挂牌。債券的發行與交易,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别由證監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歸口管理,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許多商業銀行實行屬地管理制度,明文規定禁止對異地客戶授信。另外,在不少地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在申請取得貸款時,常常在事實上面臨差别性待遇。
在技術市場方面,突出的問題是研發機構大多隸屬于政府部門,政産學研相脫節,且存在條塊分割、軍民分割、地區分割等狀況,結果造成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科技成果商品化率低。數據市場方面,近年來各地政府和企業都在加速成立數據交易中心,以期推動數據交易透明化、合法化、規範化。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三十家數據交易中心,但存在重複建設、各自為戰、數據流動性和融合度較低、交易模式混亂等問題。
要素流動受阻和市場分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體制性原因是主要的。由于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就業和民生等負有直接責任,且中央對地方的政績考核也主要集中在GDP、預算收入、外資和外貿等經濟指标。因此,地方政府總會想方設法使各類要素聚集在本地,限制其流向其他地區。為了構建國内統一大市場,應當适當減少地方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直接參與和相關責任,改變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特别是改變以GDP增長和公共預算收入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地方經濟社會政策趨同性考核指标。
《金融時報》記者:現階段和未來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須重視和把握哪些方面?
關于需要重視和正确把握的方面,《意見》在工作原則部分已經做了很好的闡述。有兩點特别值得重視,并且需要予以積極落實。第一,正确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真正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高水平結合。為了确保有效市場,應該使政府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不必要幹預降為零。切實做到在法制的軌道上處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讓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在具體操作上,應盡量縮短“負面清單”的長度,積極鼓勵企業大膽進行自主創新。由于市場有失靈問題,政府需要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對企業進行監管,這是有效政府的重要體現。但是,監管必須透明,必須接受公衆監督和問責,必須杜絕任何形式的“尋租”現象。另外,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制定并實施産業政策也是政府應當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但任何産業政策的出台都必須做好充分論證,并在适當的時候及時退出。
第二,正确處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建設國内統一大市場決不意味着降低制度性開放程度,相反必須和擴大對外開放緊密結合。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可以提高國内市場制度、規則和标準的國際接軌程度,更好地參與國際競争,更好地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三零”目标的實現,降低外國商品和資本進入國内市場的壁壘和限制,還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超大國内市場規模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整體經濟運行的效率。
擴大對外開放的具體舉措包括:其一,繼續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一步降低商品和服務進口的壁壘,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其二,加快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穩步推進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穩步擴大對外開放新高地的範圍;其三,在确保金融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适當加快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的進程,并由此促進人民币國際化。
《金融時報》記者: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新的三重壓力。作為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重大任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于緩解眼前的壓力是否具有積極意義?
由于疫情依然嚴重,加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和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面臨着“需求不足、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目前的情況看,今年要實現5.5%的增長速度,挑戰非常大。與今年年初相比,現在的形勢更加嚴峻,更加不确定,也更加脆弱。
作為應對,需求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實施更加寬松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可以擴大内需。政府已經和正在考慮出台的措施包括: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稅費;允許企業暫緩交付社保基金;發行特别債或增發專項債擴大超前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對受到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房租減免、延期償還貸款等支持;進一步運用定向降準降息等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降低剛需型住房按揭貸款的利率;給部分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的中低收入消費者直接發放消費券等。
但是,應該看到,擴張性的刺激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内拉動需求,但未必能有效緩解供給沖擊和提升預期。應對這兩重壓力,更多地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具有長期影響的結構性改革。其成功推進,可以消除各種人為造成的生産要素配置扭曲,消除市場分割,使市場機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所以借助大市場的建設,可以有效緩解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特别是緩解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
去年下半年,在因煤炭漲價而引起大規模供電短缺、一些城市甚至出現拉閘限電之後,國家發改委決定部分放開電價,從而有效緩解了供電不足問題。這表明,運用市場手段可以有效地應對供給沖擊。解決預期轉弱,除了需要努力穩住經濟增長基本盤,還需要進一步增強民營、中小微企業和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意願。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取決于經濟能否走出疲軟狀态,更取決于市場經濟環境是否日趨完善。
值得指出,打擊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争,對于創造有序競争的市場環境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也需要看到,如何平衡強化監管和保持市場活力之間的關系,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讨的課題。國内外相關經驗顯示,過度的或非理性的監管行為,會造成對市場繁榮和投資者預期的沖擊。在實施合理監管的過程中,還應有序推進并保持政策的一緻性和可預測性,并避免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出于政績需要而層層加碼。
(本專訪内容原載于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理論版,2022年5月30日。受訪者感謝記者的策劃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