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彭俞超副教授、朱菲菲講師、博士研究生吳琬婷,以及首都經貿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馬思超講師合作的論文“Bank Liquidity Hoarding and Corporate Maturity Mismatch: Evidence from China”在國際金融期刊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SSCI Q1)在線發表。
文章利用2012年至2020年間,中國634家A股上市公司和128家商業銀行的數據,研究了銀行流動性囤積對企業期限錯配的影響。文章創新性地使用上市公司貸款公告數據構建了企業層面經過貸款額度加權的銀行流動性囤積指标,并且使用該指标來衡量企業對銀行流動性囤積沖擊的暴露程度。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對銀行的流動性囤積暴露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活動的期限錯配。通過借用2014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協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作為外生沖擊,文章使用雙重差分方法(DID)對研究問題中的内生性進行了處理。結果發現,在沖擊之後,與對流動性監管有更大風險暴露的銀行存在借貸關系的企業會更加明顯的提升自身的期限錯配水平。渠道分析顯示,商業銀行主要是通過縮短企業的貸款期限或減少長期信貸的比例,從而加劇企業的期限錯配程度。異質性分析顯示,對于内部融資能力較差,或者處在競争較激烈行業中的企業來說,銀行流動性囤積對企業期限錯配的影響更為普遍。
文章具有以下三點貢獻。首先,作者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詳細的貸款公告數據,創新性地構建了貸款加權流動性囤積指标,并在此基礎上實證研究了銀行的流動性囤積對企業期限錯配的影響及其潛在機制。第二,不同于之前學者們從需求方的企業特征和外部制度環境角度解釋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形成原因,文章從信貸的供給方,即銀行的流動性囤積角度,挖掘了企業期限錯配的重要因素。第三,不同于國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證據,中國上市公司的期限錯配更可能是企業應對商業銀行金融壓抑的一種被動選擇,而非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的主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