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研究》2015年第9期刊發我院王輝教授與碩士研究生李碩合作撰寫的文章《基于内部視角的中國房地産業與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傳染測度研究》。
2007年爆發自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國際金融秩序和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最終導緻了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衰退,此次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是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集中違約。由于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遭受的損失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少,但是這并不說明中國房地産業與銀行業沒有爆發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可能。事實上,自1998年實施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我國房地産業發展迅猛,但是房地産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相對滞後,房地産行業融資仍以銀行信貸為主,巨大的貸款規模導緻房地産業與銀行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2000年—2014年間我國房地産開發投資總額以及房地産企業貸款逐年遞增,房地産開發投資增加了20倍,房地産銀行開發貸款增加了14倍,銀行部門的風險資産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集中于房地産行業。
目前關于房地産行業與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傳染性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把房地産行業看作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外部沖擊因素。這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房地産行業風險溢出對銀行業的沖擊,但是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忽視了銀行間市場對于風險傳染的作用機制,該作用機制既可能會放大來自房地産行業的沖擊,也可能分擔房地産行業的風險溢出;其次,沒有考慮銀行業受到沖擊後對房地産行業的反饋作用,銀行受到沖擊後倒閉可能會加重房地産行業本身的危機。
基于以上分析,論文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第一,括展了Sheldon & Maurer (1998) 提出的矩陣模型,通過信貸市場将單純的銀行系統與房地産行業聯系起來;第二,從内部視角研究房地産行業與銀行業組成的金融系統,既考慮了風險在銀行業内部的傳染,又兼顧了銀行業與房地産行業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三,通過對比曆年風險的傳染性,分析其時變規律。使用2000—2014年的曆史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論文主要得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結論:第一,房地産行業與銀行業組成的金融系統比單獨的銀行系統更加脆弱;第二,與房地産企業相比個人按揭貸款對銀行的影響更大;第三,相對于清償能力,銀行更容易受到流動性的沖擊;最後,在2000年—2014年間銀行個體機構抵禦來自房地産行業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但是銀行業與房地産行業組成的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在整個曆史時期并沒有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微觀審慎監管在應對系統性風險傳染時的失效,以及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
論文的上述結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政策含義。首先,模型的結果顯示銀行部門對按揭貸款的違約更敏感度,而住房按揭貸款的規模和償還率與房價緊密相關。因此,房價大幅波動可能誘發銀行業與房地産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而經濟監管部門應避免房價大幅波動,防止誘發系統性風險跨部門傳染。其次,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在房地産和銀行業之間爆發和傳染,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如:發展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REIT),在專業化管理的前提下,向公衆投資者募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