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Sara HSU,秦硯之
發表于《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年第8期
我院老師李建軍和其合作者Sara HSU,秦硯之的研究論文“Shadow banking in China: institutional risks”發表于《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年第31卷第8期。
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因為不斷的産品創新和由此帶來的高風險而備受關注。本文檢驗了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在微觀經濟層面的金融風險,用銀行壓力測試來檢驗了償付能力風險。本文發現與銀行相關的指标能夠反映償付能力風險,特别是在不良貸款率處在較高水平的情況下。流動性風險或成為整個銀行體系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另外還有姊妹篇從系統層面來研究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
本文讨論了兩大類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償付能力風險。償付能力風險可以通過行業杠杆率以及Altman的Z-score模型進行衡量。流動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不能夠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滿足自身的現金需求和償還抵押債務。就中國現有國情來看,我們能夠計算償付能力風險和部分的系統性風險。測算流動性風險的一些數據,例如流動資産,具體的同業負債數據(非加總),以及外彙貸款,這些數據并不公開發布。
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由非銀行金融産品組成;包括銀信合作理财産品,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發行的産品,類房地産投資信托(Q-REITS)和風險投資基金。信用創造産品通常由下列公司産生:小額貸款公司,投行,信用擔保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典當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在詳細分析了風險更高的影子銀行機構,如商業銀行,類房地産投資信托,信托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之後,首先對整個銀行部門和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銀行壓力測試;其次,盡管缺乏進行微觀層面流動性測試的資産負債表的數據,我們可以把銀行和信托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看做最大的公衆機構,觀察它們的流動性指标。通過壓力測試我們發現,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存在破産風險;同時存在潛在的流動性短缺風險,這一點我們暫時缺乏進行壓力測試的數據。
從壓力測試當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系統重要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狀況亟待改善。這一點被廣泛的認可。不良貸款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成為銀行部門的問題,而國家與銀行間的緊密的關系使得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不良貸款暴露出了償付能力和信用風險,特别是當政府不再提供背書時。中國農業銀行特别需要關注這方面的問題。流動性對系統重要銀行來說是足夠的,但是對整個銀行部門來說是不夠的。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不包括民間金融)總資産規模小于其他金融體系,但是它的信用規模要大于商業銀行貸款。這意味着影子銀行體系對貨币政策的傳導機制和監管職能産生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必須将監管方式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推動銀行系統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貨币市場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