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刊發我院郭田勇教授與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丁潇共同合作撰寫的文章《普惠金融的國際比較研究——基于銀行服務的視角》。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詞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在國際上通常被稱作包容性金融。我國于2006年正式引入了“普惠金融”的概念,之後這一概念不斷普及推廣并日益受到重視。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這一概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和意義。
國際上,許多組織和機構通過一系列指标來考察世界各國金融發展的包容度,這些調研為本文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如世界銀行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Global Findex)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金融可獲得性調查(IMF’s Financial Access Survey)等。本文主要選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發達國家、金磚國家(BRICS)和世界平均水平作為對比參照系,分析了中國普惠金融與發達經濟體之間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國相較于同水平國家和全世界所處的位置。
在對比不同組别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之後,本文建立面闆數據回歸模型分别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惠金融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從銀行服務這一視角出發,綜合考慮櫃台和自助設備兩種服務方式,從人口維度的滲透性、地理維度的可及性和銀行信貸獲得情況三個維度來構建普惠金融指數,以此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的選取方面,考察了經濟發展水平、結構性因素、人口和地理因素、科技基礎設施、金融意識、金融資源價格這五個變量的影響。
本文研究發現:
第一,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國際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金融科技化水平落後、信貸可得性不高,且農村地區與世界他國農村的差距更為明顯,但是在借記卡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金融意識和信貸資源價格是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惠金融發展的共同因素,差異體現在信息科技水平顯著作用于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則受城鎮化水平和人口地理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國應着重提高居民收入、推進城鎮化并普及金融教育,以促進普惠金融發展,而經濟較發達地區則可更多地依靠金融科技化手段。
第三,推進普惠金融應在信貸方面有所側重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且要保持合理的信貸資源價格。
本文直接基于銀行服務這一視角,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運用國際權威數據對比發現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不足,并通過實證分組研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歸納探索中國推進普惠金融的有益啟示。但鑒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和本人的自身原因,本文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将力争奉獻更高水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