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副院長譚小芬教授與碩士研究生李瑩合作撰寫的論文“人民币彙改十一年的成就、困境與展望”發表在《國際貿易》2016年第11期。
中文摘要:2005年彙改以來,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在各方面逐步深化,人民币實際彙率與均衡水平更加接近,彙率彈性增強,中間價定價機制更市場化。此外,随着彙改的逐步推進,中國經濟内外失衡得到明顯緩解,人民币國際化進程持續推進,外彙市場不斷發展,不同微觀經濟主體的風險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另一方面,改革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階段難免存在不足與缺陷。本文研究了彙改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并針對未來應努力的方向進行展望,提出若幹政策建議。
關鍵詞:彙率改革 ;人民币中間價;貨币籃子;人民币國際化;資本賬戶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币、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央行進一步完善人民币中間價報價機制,使人民币兌美元每日中間價更多參考前一日收盤價。彙改至今日,人民币彙率完成了從單邊升值到雙向波動的轉變;央行常态化幹預維穩也逐步淡出,轉而更多放權給市場。人民币彙率制度比以往更加靈活,更貼合國際形勢,也促進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成熟完善。
一、人民币彙率機制回顧
2005年以來,人民币彙率機制改革在各方面不斷深化,從彙率水平到彙率制度彈性,再到中間價定價方式上都取得重要突破。
1. 人民币彙率不再低估
從2005年7月到2016年4月,人民币兌美元、日元、歐元彙率的升值幅度分别為21.19%、21.06%和27.15%;國際清算銀行(BIS)口徑的人民币實際有效彙率同期累計升值51.13%。從人民币兌美元彙率走勢形态來看,人民币彙率波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其間人民币彙率快速升值,年均升幅達5.33%。第二階段為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彙改一度暫停,人民币彙率重新釘住美元,升值趨勢相應停止。第三階段為2010年6月至2015年7月,随着國内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人民币重新邁入升值區間,但從2011年四季度後波動性明顯增強,彙率有漲有跌。第四階段為“811彙改”之後,人民币彙率市場價多個交易日連續跌停,人民币開始釋放貶值壓力;至2016年5月,人民币兌美元已累積貶值6.84%(見圖1)。
圖1人民币兌主要貨币走勢
數據來源:Wind資訊
2. 彙率浮動區間逐步擴大
随着人民币不斷升值,人民币彙率彈性也逐步增強。2005年7月彙改之初,人民币兌美元彙率有管理的日間波幅限制為中間價的上下0.3%;2007年5月,波幅擴大到0.5%;2012年4月,交易價日浮動幅度擴大到上下1%;2014年3月,央行将日波幅進一步擴大至2%。過去十一年,人民币彙率逐漸呈現出有漲有跌的雙向波動趨勢,标志着市場力量在人民币定價中的作用不斷顯現和放大。
3. 中間價形成機制更為市場化
2005年7月,央行宣布以銀行間外彙市場每日各交易貨币兌人民币彙率的收盤價作為次日該貨币兌人民币交易的中間價格,即收盤價指導模式。2006年1月,人民銀行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并授權外彙交易中心于每個交易日上午9時15分發布人民币兌其他各主要貨币的彙率中間價,作為當日彙率交易中間價。具體形成方式為:交易中心在開市前向所有做市商詢價,去掉最低價和最高價後将剩餘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币兌美元彙率中間價,而權重則由交易中心根據市場交易量和報價情況來綜合确定。由于各交易商報價和權重并不公開,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實際上是一個“黑箱”,人民銀行對人民币彙率的幹預也正體現于此。事實上,2015年“811彙改”之前,外彙市場的中間價都是由人民銀行決定,央行通過對中間價的掌控,使彙率波動總體還是釘住美元。
2015年8月11日,央行向市場放權,對過去牢牢握在手中的中間價進行改革,使彙率更多參考上一日收盤價和市場供求确定,從而邁出人民币彙率市場化中實質性的一步。從2014年二季度起,市場上關于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及加息的預期不斷加強,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币的升值勢頭強勁。人民币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軟釘住美元,這就相應地導緻人民币有效彙率強勢升值;但這種升值與國内經濟基本面疲弱、外需乏力、短期資本持續外流的基本面相背離。所以從2014年下半年起,外彙市場上開始出現人民币貶值的預期,一方面體現在銀行代客結售彙持續逆差,另一方面體現在人民币兌美元即期交易彙率持續低于中間價。8月11日的中間價改革使前期積累的貶值預期得以釋放,彙改後的幾天内人民币接連貶值,修正了人民币兌美元的高估,從而使彙率更接近均衡水平。此次中間價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消除了人民币中間價和市場價的持續背離,使人民币彙率邁向更加市場化的形成機制,這對人民币加入SDR有很大推動作用;二是人民币有效彙率的過快升值得到緩解,在全球需求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對我國出口起到提振作用;三是人民币對美元的高估得到修正,緩解了資本外流。
二、彙改十年成績斐然
(一)經濟内外失衡得到改善
2005年彙改以來,人民币兌主要國際貨币大幅升值,使人民币彙率的低估得到修正,中國經濟内外失衡問題也從而得以顯著改善。中國經濟内部失衡體現在高儲蓄、低消費、投資結構不當等方面,外部失衡體現在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内外失衡的共同原因在于資源過度集中于貿易品部門,導緻過去累積了巨額經常賬戶順差,還導緻了制造業産能過剩而服務部門發展不足,限制了國内消費。
随着人民币不斷升值,中國經濟内部失衡問題得到緩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促進了我國産業結構升級,近年來第三産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由2005年的44.40%上升到2015年末57.70%;而第二産業的貢獻率則相應由50.30%下降到37.10%,表明我國産業結構趨于合理(見圖2)。二是從2005年至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由43.50%上升到66.40%,資本形成對GDP增長貢獻率則由61.90%下降到46.74%,經濟增長模式逐步由投資拉動型轉換為消費驅動型。
圖2 内部失衡有效緩解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此外,我國經濟外部失衡也得到顯著緩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被打破,2014年一季度到2015年二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和資本賬戶逆差的組合持續出現,而且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近年來也逐步下降,說明我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正在減小,經濟結構轉型初見成效(如圖3所示)。二是在人民币升值壓力下,我國外貿企業積極謀求結構升級,高附加值出口規模顯著增加。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高達50.5%,服務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14.6%,同樣創下曆史記錄。三是我國外彙儲備規模從2014年8月份的曆史高點逐步下降,短期資本流動方向逆轉。
圖3 外部失衡有效緩解
數據來源:Wind資訊、國際清算銀行(BIS)
(二)人民币國際化程度大幅提升
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币結算試點啟動推廣,人民币在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使用頻率和規模穩步增加,資本賬戶可兌換也在有序推進。據SWIFT披露,截至2014年末,人民币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币以及第五大支付貨币。此外,人民币國際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到2014年底為止,人民銀行與其他貨币當局簽訂的本币互換協議已達32個,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5個。中國緻力于推進區域貨币金融合作,推動金磚銀行、亞投行等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的籌備和運行,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來增加人民币在對外投資中的使用,推動人民币在亞洲的區域化。在歐元、日元大幅量寬持續走軟時,人民币币值保持堅挺,穩中有升。人民币的持續升值預期和顯著高于國際平均的利率水平,增加了人民币資産的吸引力,同時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币币值穩定的信心和認可度,成為推動人民币國際化的重要動力。2015年8月,人民币中間價改革增加了人民币彙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同年11月30日,IMF正式批準人民币加入SDR貨币籃子,意味着人民币作為儲備貨币的使用範圍将進一步增加,人民币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國際貨币體系也得到了完善。
(三)外彙市場得到發展
彙改十一年來,中國外彙市場建設在擴大交易主體、豐富交易品種、放寬交易限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其間,銀行間外彙市場推出了“貨币對”交易及遠期、掉期等各類衍生品業務,引入了雙邊詢價和做市商制度,大幅提高了外彙市場的流動性。2015年外彙市場交易量177631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40多倍,其中銀行對客戶市場交易量42142億美元,銀行間市場交易量135489億美元,銀行間市場交易量年均增長45%。截至2015年末,中國外彙市場上的即期市場會員和做市商分别有518家和57家,較2006年末分别增加97.71%和159.01%;遠期、掉期和期權市場會員分别為123家、123家和61家。離岸人民币市場發展更快,目前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英國等地形成多個離岸人民币中心。2014年,中國境内人民币外彙市場日均交易量550億美元,而同年度香港、新加坡等離岸人民币中心日均交易量已超過2300億美元,是在岸市場交易量的4倍。
(四)資本流動更加均衡
彙改以來,中國資本賬戶漸進推進,資本管制逐漸放松,穩步推進“藏彙于民”,不斷加強微觀主體境内外投資便利化建設,境内居民對外資産配置渠道增加,中國逐漸由一個資本引進國變成了對外投資大國,資本的流入、流出變得更加均衡。跨境資本的雙向流動日趨顯現,國際收支開始由“雙順差”向“經常賬戶順差,資本賬戶逆差”轉變。2011年10月份以來,外彙占款經常出現負增長,雙向波動幅度增加。截至2016年2月,按照IMF分類的7 個大項目和 40 個小項目的資本項目交易中,中國完全不可兌換的項目有5個,其餘35項均實現了全部或部分可兌換。在資本賬戶開放進程中,央行對資本流出的态度相對于資本流入更加謹慎,因此受到的限制更多,為使跨境資本流動更加均衡,近年來資本流出渠道也在不斷疏通,對外資産配置更加便利化,分開來看,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債務債權和個人投資四大領域均有所突破:(1)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從2006年起中國逐漸取消對外投資購彙額度限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張,目前直接投資項目已實現了基本可兌換。(2)證券投資領域主要包括股票、債券、貨币市場工具及衍生工具等投資項目。目前所有證券類資産都可以通過合格機構投資者完成内外資産配置,但投資額度和彙兌方便受到一定限制。2014年11月推出的“滬港通”突破性地實現了滬港股票市場間資金的雙向流動,投資者範圍擴展到合格個人投資者。截至2016年3月,滬股通累計交易金額1.74萬億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金額59億元,較開通當月增長54%;港股通累計交易金額8802億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金額30億元,增長74%。債券類投資項目開放進展較顯著,已基本實現可兌換。(3)對外債權債務方面,開放程度較高,商業信貸已完全可兌換,境内機構對外提供借款基本不受限制,渠道較暢通。(4)個人資本交易項目受到的限制較為嚴格,目前央行正考慮在上海自貿區推出合格個人投資者(QDII2)試點,逐步放松個人資本項目跨境交易。
截至2015年末,中國對外淨資産1.6萬億美元,政府部門儲備資産3.4萬億美元,意味着非政府部門對外淨負債1.8萬億美元,雖然較2013年、2014年的1.9萬億、2.3萬億所下降,但仍意味着企業大量對外負債沒有相應的對外資産來匹配,資産負債表結構性失衡問題仍較嚴重。未來應進一步放開居民用彙自主權,實現“藏彙于民”,放松個人跨境資本交易項目,增加海外資産配置渠道,徹底改善資本賬戶結構性失衡問題。
(五)微觀主體彙率風險意識提升
2005年彙改之後,人民币彙率彈性日益增強,彙率波幅擴大,波動頻率加快,因此微觀經濟主體面臨的外彙風險更加凸顯和常态化。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我國出口不斷擴大,跨國交易頻繁,外彙風險也逐漸引起了企業的關注。過去人民币單邊升值時,企業主要目标是人民币升值風險,所以進行了大量遠期結彙操作。2015年以來,彙率波動增加,更多企業開始重視前期外币負債敞口的對沖,因此外彙市場上遠期購彙額大幅上升,遠期結彙額出現下降。
從反映企業和個人持彙意願的結彙率看(見圖4),人民币單邊升值時,結彙率維持在70%的較高水平,随人民币貶值預期升溫,企業結彙率大幅下降,在2015年“811彙改”後達到最低點40.36%;購彙率衡量了購彙動機,近年來卻呈上升趨勢,說明企業在對外支付中逐漸用人民币替代了外彙。這兩方面體現出企業應對彙率風險所做的積極财務調整,企業外彙風險意識和管理能力都在增強。企業運用的彙率避險方式和工具也逐漸多樣化,采用合同約定保值條款、貿易融資法、使用外彙衍生品等方式綜合鎖定風險,外彙衍生品交易量占進出口總額的比例逐年上升。
圖4 國内企業結彙率與購彙率
數據來源:Wind資訊、國家外彙管理局
另一方面,随人民币彙率改的深入和國内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面臨的外彙敞口風險和客戶外彙風險也日益顯著,商業銀行也在逐漸提升自身外彙風險管理能力,利用彙率體制改革創下的有利條件,主動識别和管理外彙風險。商業銀行對外彙風險的管理可以從銀行自身結售彙和銀行遠期代客結售彙數據中得到體現。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預期時,出口商為避免未來收到的美元貶值,會向銀行遠期結彙鎖定收益,從而銀行遠期淨結彙增加,意味着銀行遠期的美元淨頭寸會上升。為了對沖風險,在預期美元貶值的條件下,銀行會在即期賣出美元來對沖遠期的外彙敞口。同理,在人民币存在貶值傾向時,商業銀行會在即期市場買入美元來對沖遠期售彙的風險。從圖5中可以看出銀行自身結售彙和遠期代客結售彙的正相關關系,這體現出銀行基于彙率預期和自身外彙頭寸而進行的主動風險管理。2014年2季度至今,市場上一直存在人民币貶值預期,2015年8月份央行宣布中間價改革,當月銀行代客遠期結彙額更是大幅下降至-680億美元,然而銀行當月在人民币貶值預期強烈的情況卻賣出644億美元,這種異常是央行幹預外彙市場的結果。
圖5 銀行自身結售彙淨額與代客遠期結彙淨額(億美元)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三、人民币面臨困境和問題
(一)過于重視兌美元彙率穩定
長期以來,央行對于人民币兌美元彙率穩定的關注度很高,然而卻忽視了人民币有效彙率的均衡平穩。如前所述,彙改十年間人民币兌美元彙率升值21.19%,人民币實際有效彙率卻升值51.13%,這說明人民币對其他貨币升值的幅度遠遠超過美元。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及不斷升溫的加息預期影響,美元展開淩厲升勢,人民币軟盯住美元直接導緻人民币對其他主要貨币相應升值。實際上,一味追求維持兌美元的彙率穩定,在過去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已使得人民币有效彙率由顯著低估轉變為高估。中國過去兩年貿易占GDP比重接近40%,在外需疲軟的情況下,人民币有效彙率高估将使中國經濟面臨較大沖擊,2015年出口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1.8%,令低迷的經濟雪上加霜。
2015年12月11日,中國外彙交易中心首次發布CFETS人民币彙率指數,主要由目前交易中心挂牌的13種貨币構成,其本質是央行口徑的人民币有效彙率。央行強調密切觀察人民币彙率指數,更加強調貨币籃子的參考作用,體現了推動人民币與美元脫鈎的意圖。
(二)未能很好地引導資本外流
過去十年,央行未能很好地引導資本外流,以緩解人民币升值的壓力,這也涉及到資本賬戶開放問題。2005至2014年大部分時間人民币呈單邊升值趨勢,投機套利資金大量湧入,打擊熱錢流入成為貨币當局的重要任務,因此資本賬戶開放進程緩慢。貨币當局為穩定國内金融市場,遏制資本流出,導緻企業對外投資、居民增加海外資産配置受到限制,外彙儲備持續飙升,從2005年彙改之初的7532萬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8月份最高點39688萬億美元,使人民币有效彙率升值壓力不斷上升。
近年來發達國家貨币政策出現分化,美聯儲加息、歐央行降息、日本央行宣布實施負利率,人民币持續承壓,貶值預期升溫。為維持彙率穩定,人民銀行采取了動用外彙儲備提供流動性、對遠期售彙業務征收風險準備金、對跨境業務進行真實性審核等幹預措施,資本賬戶開放進程将再度放緩,與之相關的人民币國際化、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等事項短期内也難有突破性進展。
(三)外彙市場有待進一步發展
目前離岸人民币市場的擴張速度遠超在岸市場,日均交易量達在岸市場的4倍(見圖6)。由于外彙交易中存在諸多限制、各項交易機制設計不夠靈活、企業等主體參與交易不夠充分等原因,人民币在岸市場發展相對落後是不争的事實,其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擴展。此外,随彙率市場化程度提高,國内銀行、企業等經濟主體的外彙風險管理意識增強,利用外彙衍生品及其他金融避險工具進行外彙風險敞口管理的需求增加,這就要求發展相應的産品和市場來滿足上述需求。據國家外彙管理局統計,201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39586.44億美元,而同年度銀行對客戶市場外彙衍生品交易額8164億美元(其中遠期結售彙4578億美元,掉期交易交易額2427億美元,期權交易額1159億美元),僅占進出口總額的20.62%,現有衍生品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目前,企業所采用的彙率工具以遠期結售彙為主,未來應加快發展外彙衍生品市場,加快推出外彙期貨、期權産品,豐富避險工具品種,增加企業應對外彙風險時的靈活性。同時,應繼續培育市場的風險意識,增加在岸市場的交易量。
單位:億美元
圖6人民币外彙市場日均成交量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四)貨币籃子和管理方式不透明
人民銀行為維持人民币彙率彈性和幹預的可控性,2005年彙改後遲遲未公布一籃子貨币的具體構成、權重和調整方式,“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目标中的“管理”方式也模糊不清。即使存在這樣一個貨币籃子,央行有多重視對貨币籃子的彙率穩定,市場也無從得知。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市場風險的重要根源,普通投資者難以準确了解現行的彙率制度和央行的政策意圖,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在市場情緒敏感時期,政策信号紊亂及缺乏有效的預期管理會加劇市場動蕩。
2015年12月,中國外彙交易中心接連發布了三個人民币彙率指數,貨币籃子的基本信息終于公之于衆,目前人民币可以參考的貨币籃子有三個,一是中國外彙交易中心(CFETS)貨币籃子,二是國際清算銀行(BIS)貨币籃子,三是特别提款權(SDR)貨币籃子。貨币籃子的構成和權重主要參考貿易比重和SDR貨币籃子的币種結構。美元在三個籃子中的占比分别26.40%、17.80和41.90%(見表1)。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希望人民币對上述三個貨币籃子都保持穩定狀态。然而,央行怎樣協調三個目标籃子,怎樣參考三個貨币籃子進行人民币彙率調節仍存不确定性,下一步央行應繼續加強人民币彙率管理的公開透明性,引導合理預期,增加市場信心。
表1人民币彙率指數三大貨币籃子對比
數據來源:中國外彙交易中心、Wind資訊
(五)貨币政策獨立性不強 根據傳統三元悖論,随國内資本市場的日漸開放,中國在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便很難維持貨币政策獨立性。近年來,每當歐美發達國家提高或降低利率時,中國國内貨币政策都會受到牽制。2007年為抑制房地産泡沫和經濟通脹,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提升至4.14%。而同期美國為穩定國内金融市場,将聯邦基準利率由4%調到2%以下。利差的擴大使大量美元湧入中國,導緻中國市場流動性過剩,反而助長了經濟泡沫。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經濟下滑,中國最終加入全球降息行列。2010年為調控房價,央行又開始了緊縮性政策。彼時美國尚未走出次貸危機陰影、歐洲又陷歐債危機,歐美日相繼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在此背景下,大量熱錢湧入中國,央行被迫收購外彙向市場投放人民币,為實現調控房價、遏制通脹的政策目标,央行将法定存款準備金最高提高至21.5%,導緻中國民間借款利率瘋漲,經濟内部失衡,陷入緊縮的陰影。可見,在資本流動更加自由的背景下,如果不顧西方發達國家貨币政策而獨立調整,貨币政策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如果跟随西方國家貨币政策進行調整,又會喪失貨币政策的獨立性。
四、彙改展望
時至今日,人民币彙改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但是展望未來,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仍在路上,本文認為有以下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人民币彙率應逐漸與美元脫鈎
打破美元霸權地位,國際貨币體系最具可行性的改革方向是儲備體系多元化。未來人民币要提升自身地位,成為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的主要儲備貨币,就必須與美元脫鈎,保持貨币政策獨立性,形成獨特的運行及操作風格。今後應繼續推動人民币國際化進程,積極開展區域性貨币金融合作,使人民币逐漸成為亞洲國家的錨貨币。
(二)繼續增強人民币彙率彈性
2015年底,人民币彙率波動率為2.1%,較“811彙改”前1.1%有所放大,但不論與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相比,均處于較低水平。一方面,根據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理論,人民币國際化背景下資本流動将更加自由,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保證獨立的貨币政策,更加浮動的彙率制度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僵化的彙率制度也容易招緻貨币投機攻擊。因此,克服對彙率浮動的恐懼是向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發展必須邁過的門檻。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歐洲經驗,引入較寬波幅的彙率目标區制。比如每年設置上下10%的彙率波動區間,當彙率在目标區間内小幅波動時,不做幹預調整;隻有當彙率觸及上下邊界時,央行才需要出面進行維穩操作。這種寬幅目标彙率區制可以将彙率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結合起來,在減弱央行常态化幹預的同時防止彙率大起大落。
(三)積極管理彙率預期
近期人民币持續貶值與預期的強化和自我實現有關。盡管人民币當前并不具備中長期持續貶值的經濟基礎,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機制也将打擊投資者信心、影響微觀主體資産配置行為、增加跨境資金外流壓力、導緻彙率短期“超調”,恐慌情緒的蔓延甚至會引發股市、債市動蕩。因此,貨币當局應加強市場溝通,及時表明立場,釋放堅定、明确的政策信号,必要時出手維穩彙率,促進市場進一步形成穩定的彙率預期,将人民币彙率維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四)明确“貨币籃子”管理方式
中國将人民币彙率瞄準一籃子貨币,允許彙率對一籃子貨币一定幅度波動,而不是隻盯住單一貨币,超出波動區間時,央行再出手幹預,這就賦予央行彙率政策更大的靈活性和操作空間。目前央行公布了所參考的三個“貨币籃子”構成和權重,下一步應擴大市場交易商範圍,增強彙率指數的代表性,明确貨币籃子的調整方式,在此基礎上使得彙率目标和幹預方式更加透明。美元在貨币籃子中的占比相對最大,為20%~40%左右,以美元為例,在美元價值發生波動時,人民币參考一籃子貨币有三種調節模式:(1)若美元日常波動幅度在貨币籃子基期設立的浮動區間以内,則無需調節。假如貨币籃子允許的浮動區間為上下2%,美元占貨币籃子比為40%,則美元日常發生5%的浮動仍可使貨币籃子價值保持在合理區間内。(2)如果美元波幅較大,則可以通過增強彙率彈性、擴大浮動區間的方式調節,為使浮動區間保持在合理水平内,央行可通過外彙市場進行必要的幹預。(3)如果美元持續升值或貶值,且幅度較大,則重新調整中心平價,避免有效彙率的高估或低估。此外,需定期調整貨币籃子構成和波動區間,以反映基本面的不斷變化,保證設定的彙率目标趨近于均衡彙率,使升貶值壓力得以釋放。
為在國際貨币金融合作中發揮大國的主導作用,我國政府在人民币彙率制度安排中不能完全讓權于市場,仍要根據經濟發展客觀需要對彙率進行适時調控,最終形成一種有管理的彈性彙率制度。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應有序放開資本賬戶,逐步推動人民币國際化。
展望未來人民币彙率走勢,經濟基本面決定中長期彙率水平,雖然近期人民币面臨貶值壓力,但從經濟基本面看,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貶值風險,原因如下:一是6.5%—7%的經濟增速是政府主動調結構的結果,在世界範圍仍屬于較高水平;二是2015年貨物貿易順差近6000億美元,再創曆史新高;三是國内物價穩定,通脹較低;四是人民币國際化程度增強,國際地位提高;五是人民币近期貶值是對前期彙率高估的修正,是“補課”;六是我國目前有超過3萬億美元外彙儲備,保證了其在外彙市場的幹預能力,央行介入将使人民币貶值更加漸進和可控。